孔子在《论语》中曾说,他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是在70岁以后,回顾自己的一生,说了这几句话。每句话,都是他生命的一个片断。前人说,它是孔子的“一生年谱”或“一生学历”,有道理。
在15岁之前,孔子的经历是相当不幸的。
2500年前,即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现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却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不幸的是孟皮脚有毛病(可能与小儿麻痹症有关),无法祭祀祖先,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孔母曾听闻尼山山神颇为灵验,于是与孔父至山神庙,祷告拜神,乞求早生贵子。孔子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在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死了。孔家被那个连生九女显得人多势众的施氏掌管,施氏为人刻薄,跛脚的孟皮——孔子的哥哥,大孔子6岁,他的生母已在孔父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孤儿寡母的,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了。孔子对这段生活刻骨铭心,曾回味说:吾少也贱。孟子根据孔子苦涩的成长史,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但孔子学问的根基却得益于他的外祖父颜襄,他原本就是博学的老师,非常钟爱孔子,见孔子刻苦用功,寒暑不歇,于是倾其胸中所有的学问,逐步传给他。在外公的引领下,孔子渴望追求现实生活的真相,淡漠了生活物质欲望,孔子曾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