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素养导向的教学,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是在教学中实施素养导向的评价,也即落实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如果不知道怎么评,或者评价重点仍然停留在对碎片化知识技能的掌握上,那么素养导向的教学将不可能真正落地。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前提是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教的、学生学的、师生评的共同指向同一目标。评价统领整个单元的设计与实施,并将其嵌入到教学中,伴随教学。在明确单元目标之后,首先需要基于目标来思考学生需要做什么才能证明这样的目标达成了,也即确定评价任务。核心素养需要通过植根于情境的表现性任务来评价,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既是评价的过程,也是教与学的过程。这些“作为学习的评价”直接嵌入教学过程,而不是教或学之后或之外的一个孤立环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确保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下,利用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在素养导向的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单元或任务良好表现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评价工具实时监测、管理、反思自己的学习,教师要利用评价为其提供及时反馈。在这种“促进学习的评价”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学习目标,基于评价证据促进教与学。由此,深度学习才有可能发生,素养才有可能提升。
深度协同,组建跨学段、跨学科教研共同体
当我们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目标时,便不再只会盯着自己所教的书,不再想着怎样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去抢占学生的时间,而是聚焦“我以及我所教的课程能为育人贡献什么”展开教学。那么,以什么样的机制保障这样的教学更好实施?面对新课程新难题,需要教师深度协同、集体研讨,组建跨学段、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共筑育人合力。
一是学科内的集体教研。无论是从学科知识走向素养目标,还是大概念的提炼、大单元的设计与实施、学科实践、素养导向的评价等,都给教师们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们深度合作、共同教研,发挥集体智慧,攻破素养导向教学的难点。
二是学科间的协作整合。传统的教学,各学科各行其是,单兵作战,学科逻辑互相分割、独立。新时代育人为本、素养导向的新课程则强调“综合学习”与“完整人”的培养。各学科教师需打破“竖井式”分科的边界,形成讨论、分享跨学科逻辑和教育实践智慧而非彼此竞争的文化,协作整合课程资源,改进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注重学科间的知识关联,开展跨学科的联合教研,走向跨学科的协同育人。
三是学段间的统筹衔接。各学段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科逻辑和思维进阶协同设计学习目标,体现连续性和进阶性,尤其是做好幼小、小初、初高衔接。
综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立足育人为本理念;深入推进素养导向教学,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深度协同,共筑育人合力。在育人实践中,当好课程实施主力军。
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