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课标】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描绘了培育时代新人的蓝图。理想的蓝图如何变为现实?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实施层级理论告诉我们,从理想的课程到学生体验到的课程,其中关键环节是教师理解的课程和课堂上实际操作的课程。因此,新课程的有效落地,需要有能够真正理解它、执行它的“新”教师。
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素养本位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教师等同于“教书”的人,把某个学科的教师理解为教某个学科知识的人,我们会说,张老师是教语文的,李老师是教数学的,等等。“教书”,是对传统认识中教师工作的概括,反映了教师最基本的工作日常——把书上的内容教给学生。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和课程的育人功能,凝练了学生学习各门课程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回答了各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核心素养统领并贯穿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各个方面,将其统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各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让核心素养可见、可评。总之,以核心素养为灵魂的新课程,全面凸显了课程的育人价值。
落实新课标,需要教师超越“教书”,走向“育人”,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素养本位。要研读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课标,明晰“为什么教”和“为谁教”的时代要求,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落实育人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落实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
践行教书育人使命,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开展素养导向的教学,在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上,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标尺。
素养导向的教学,在教(学)什么问题上,需要教师跳出学科逻辑和知识点罗列的窠臼,关注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整体性及综合效应,以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来组织教学内容。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的大单元设计,增强知识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知识整体结构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生所学内容的“结构”“联系”和“迁移”。在怎么教(学)问题上,从“单向知识传输”走向学科典型性的、真实的探究,为学生创设如“经历”“体验”“情境对话”“问题解决”“社会交往”等学习任务,创造从知识符号化机械学习到知识意义性理解学习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在做、用、创中解决真实问题,习得核心素养。
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