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
日期:2024-05-10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70
|
(四)选择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的确立,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万事开头难”,主题的确立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必须认真对待,仔细思考,反复推敲,提炼出学生感兴趣的而又有价值的主题。 主题的确立,可按“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生成主题”三个步骤进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及其所处的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从其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确定体验、探究的方面,通过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最终提出具有价值的、鲜活动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有了明确的主题,教师还要精心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
(五)倡导小组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相处,增进同学友谊,发展协作能力,体验共同进步,分享快乐与成功。在小组合作中要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并能取长补短,在团结融洽的气氛中分工协作,高度有效地开展活动,怎样指导小组合作呢?
1.成立小组,学会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每小组以4至6人为宜。 在小组合作的初级阶段,重点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赞美,学会分享,为他们学会合作打好基础。
2.明确分工,充分合作。教师先要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协商进行分工,分工要保证每个 学生都有任务,特别要照顾处于劣势的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帮助,学会协作。
3.及时交流,适时评价。交流分课内课外交流,可由小组长或老师组织学生就活动中 的困难、成功、总结等进行讨论交流。交流一定要伴随适当的评价,有交流、评价、反思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继续更好地开展活动。
4.发现问题,随机解决。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措施,解决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如: 缺乏自信、好大喜功、专制独裁、行动迟缓等问题,保证合作的实效性。
总之,对学生小组合作的指导既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同时也需要教师发挥教 育机制,掌握指导的艺术。
(六)实现成果共享
活动成果的交流展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引向深入。对学生而言,在活动过程中自己亲历实践,无论结果是成功抑或失败,都是收获了宝贵的生命体验,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希望与他人分享,所以,通过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既可以让他们充分展示各种才能,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欣赏他人的成功,分享他人的经验,使交流的过程成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在操作上,一方面可以建立定期交流汇报活动成果的制度,使交流活动规范化并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另方面可以适当扩大交流的范围,优化交流的效果,使成果交流活动发挥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需要、新课程的逐渐深入,综合实践活动必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用心引导学生自主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这一大课堂内汲取更多的营养,从而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从而真正适应社会。
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